你只知道王震是开国上将,却不知道他创办了两所大学,是哪两所?
发布日期:2025-04-13 14:33 点击次数:75身经百战的开国名将王震,自幼家境贫寒,仅接受了几载私塾与初等教育的熏陶,他常自比为“武夫”,却深知学问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农垦部部长的他,亲力亲为,倡办了两所高等农业学府——塔里木农业开发学院与黑龙江八一农业工程学院。这些学府不仅为边疆输送了大批英才,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与蓬勃兴盛,王震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功绩显著。
在1958年的金秋十月,鉴于屯垦戍边伟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呼唤,农一师经过深思熟虑与多次研讨,最终征得农垦部、自治区党委及兵团党委的批准,郑重地创立了“塔里木河畔农业高等学府”。此举旨在培养适应边疆建设需要的精英,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应运而生,它承载着培育未来屯垦戍边中坚力量的重任,翻开了教育兴边的新篇章。
在任农垦部部长期间,王震虽身居京城,却心系边疆学校的建设。他总计六次远赴新疆,实地检查兵团工作,其中四次专门探访了塔里木垦区。每次到访,王震都会不畏艰难险阻,亲赴塔里木河农业大学进行深入考察,他不仅细致调研,还积极在现场协调解决各类难题,确保学校发展顺畅。
在塔里木河畔,农业大学初创之际,面对简陋的办学环境,曾饱受多方质疑与批评。1960年早春二月,兵团做出决策,将该学府更名为“兵团首屈一指的农业学校”,并调整其层级,由大学降级为中专。此举一出,标志着学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昔日的争议并未阻碍它前进的步伐,反而在逆境中磨砺出了更加坚韧的品质。兵团第一农业学校,在新的起点上蓄势待发。
1960年3月21日,王震在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陶峙岳的引领下,亲临塔里木河畔的农业大学进行考察。当了解到学校已更名时,他神情严肃地向校领导发问:“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称?”学校领导面对王震的询问,心中忐忑不安,但依旧镇定地解释道,新名称寓意着学校与塔里木河的紧密联系,以及为边疆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决心。
一位校领导回应道:“我校目前尚未拥有宏伟的教学楼,也缺乏完备的实验室设施,有人质疑我们既非传统亦非现代,似乎不具备成立一所大学的充分条件。”
王震听闻后,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意,他厉声质问道:“这番话究竟是从谁的口中传出的?”
会议室内骤然间变得异常寂静,一位负责人终于打破了沉默:“总有些人对我们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一所理想的大学应当如同北大、清华那般,汇聚知名学者,拥有秀丽的校园环境,设施一应俱全……”他的话语回荡在会场,带着一丝无奈:“他们期盼的是,我们能一应俱全,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也有迷人的校园风光,仿佛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最终,王震毅然决然地表明了立场:“总而言之,我坚决反对任何改动,我的意见是——不改,绝不同意!”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没有丝毫犹豫。在场的众人都能感受到他坚定的决心,那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清晰地传达出他的立场:“不改,就是我的答案。”王震的眼神中透露着不容商量的坚决,他再次重申:“对于改动,我持反对意见,这一点,毫不动摇。”
紧接着,王震轻拍陶峙岳的肩头,笑言:“你执笔写一块竖匾,我呢,就写一块横匾,咱们只需略动一笔,将校名定为‘塔里木农业垦殖学院’。”此言一出,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继续说道:“这样一来,既保留了原有的意蕴,又赋予了新的使命,就叫‘塔里木农垦大学’,如何?”
陶峙岳欣然起身,面带喜悦之情地赞叹道:“这个名字,实在是妙不可言。”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由衷的满意,仿佛这个名字正好触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倍感愉悦与赞赏。
此刻,校内的一位副校长向王部长陈述道:“王部长,一所高等学府理应由一位声誉卓著的人士来掌舵,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资历背景与声望积累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王震爽朗地放声大笑,愉快地说道:“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不如就让我来担任这个名誉校长的职务吧。”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轻松,仿佛一切困难在他的面前都不值一提。他眼中闪烁着笑意,显然对自己的提议充满了期待。
接着,王震深切关怀地询问学校管理层在运营中遭遇的难题,管理层反馈称,由于资金捉襟见肘,连构建一个基础图书馆都力不从心。闻此,王震关切地追问:“需要多少资金才能解决这一困境呢?”
领导沉吟片刻后回应道:“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合适的预算安排是五万元人民币。”
王震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问道:“提供十万元的资助,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呢?”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紧接着,他进一步阐述:“这笔款项,作为初步的支持,是否足够应对当前的局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期待。王震再次确认:“十万的援助,能否解决眼前的问题,你觉得怎么样?”他的态度明确,希望迅速推进事情的进展。
几位负责人满脸喜悦地感叹道:“这已经足够了,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他们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与满足,仿佛收获了一份意外的宝藏。
返京之后,王震迅速指示农垦部门向学校划拨了三十万元图书购置经费。紧接着,另一笔高达百万元的建校资助款项也如约而至。自此,王震默默肩负起了“塔农大名誉校长”这一谦逊头衔,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担当此职期间,他虽低调行事,却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塔农大的深厚关怀。这份荣誉与责任,伴随他直至逝世,成为他心系教育、助力农业发展的见证。
1964年春季的5月,鉴于健康状况欠佳,王震在获得国务院的许可后,选择前往新疆进行疗养。而实际上,他直奔塔农大,并在校内安顿下来。在塔农大度过的十多日时光里,王震全然不顾自身的不适,频繁地与校内干部和教师展开深入交流,积极探寻学校现状,细致安排工作任务。尽管警卫出于关心他的身体考虑,婉拒了一些渴望面见他的师生及领导,但王震总是敏锐地捕捉到门外的动静,主动邀请他们进屋。即便卧床,他也坚持亲自接见,他那份和蔼可亲、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风范,让学校的每位成员深受触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王震将军的鼎力扶持之下,塔农大踏上了向综合性学府转型的征途。1983年,该校荣幸地被划归为农业部直属的全日制高等农业学府,并跻身于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高校行列。至2003年,学校再度取得突破,被授予硕士学位授予资格。
在2004年的5月份,教育部正式下发批准文件,标志着塔里木农垦大学迎来了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正式被赋予了新的名称——“塔里木大学”。此次更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换,更是对塔里木农垦大学长期以来教育成果的肯定。新名称“塔里木大学”的启用,象征着学校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变革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塔里木农垦大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认可,同时也预示着学校在未来将承担更多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
1954年盛夏六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亲临黑龙江汤原进行考察,望着眼前辽阔无垠的黑土地,他由衷赞叹:“北大荒果然名不虚传,广袤的荒野仿佛没有边际。这片尚待耕耘的新天地,正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梦想的绝佳舞台!”自此,王震心中萌生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
1956年春季的5月,王震被委以农垦部长的重任。履新之际,他精心组织,从各军兵种、大军区及军事院校中,精选了近十万转业军人,前往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下游的广袤地带。很快,北大荒那片沉睡的辽阔土地被彻底激活。仅仅数月之间,垦区内的国营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激增逾80个,人口亦迅速膨胀至近50万。在生产的迅猛推进下,垦区逐渐构建起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涵盖农、牧、工、交通、商贸及财贸等多个领域。
随着垦区的日益壮大,农垦人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才短缺愈发明显。鉴于垦区对管理精英和技术专才的迫切需求,王震与农垦部党组织迅速作出决断,着手筹建一所专属于东北垦区的学府。这所学府旨在解决垦区内部的人才缺口,成为培养未来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的摇篮。王震与党组织的这一明智举措,展现了他们对垦区长远发展的深远考量。垦区上下对此反响热烈,期待这所大学的成立能为垦区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推动垦区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紧接着,王震着手进行队伍的扩充与学校的创建工作。他不仅面向全国的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招募农业领域的精英,还特地从北京农机学院与农业大学招募了一批应届才子。同时,他欣然接纳了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上千名“右派”人士,为这所新兴学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与力量,为学校的长远发展铺设了稳固的人才基石。
在1958年的盛夏7月19日,铁道兵农垦局的农业大学迎来了它的诞生之日,正式宣布创立。这所学府的领航者,校长之职,光荣地由王震将军一并肩负起来。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农业教育的新篇章开启,也彰显了王震将军对农业教育的深切关怀与期望。他将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引领这所新兴大学走向辉煌。
农业大学首期招生逾千人,主要来自垦区内部,其中大部分是军队的转业干部。入学伊始,尽管环境极其艰难,但学员们的士气依然高涨。许多人感觉学校的名称不够响亮,频繁聚在一起探讨此事,他们满怀期待,希望能为学校寻得一个更具震撼力的名字,让它响彻云霄。
王震在1958年10月特地召集全校师生举行集会,他向众人宣布:“我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提议,为学校命名为‘八一农业大学’,大家觉得这个提议如何?‘八一’意在传承我军荣耀,用共产主义理念培育学生,造就德才兼备的精英,助力垦区以现代科技为翼!”他进一步阐述道:“这个名字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希望农大的学子们,能带着这份光荣传统,用专业知识为垦区注入新的活力!”
王震的话语落下帷幕,紧接着,台下爆发出连绵不绝的热烈掌声,经久回荡,仿佛是对他发言最真挚的回应与赞许。
1959年的仲夏六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学校迎来了它的新名字——“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同时,将荣耀的8月1日定为年度校庆盛典的日子,以此铭记。
王震担任校长期间,其治校风格独具特色,首要之处便是他广纳贤才的开阔视野。随着学校运作步入正轨,师资匮乏的问题愈发显著,他便向副校长姜瑞元提议:“你或许可以考虑,从垦区中物色几位曾被划为右派的人才来校执教。他们中不乏真才实学者,教授自然科学又有何惧?毕竟,这并不涉及敏感的社会科学领域。”
1959年春季时分,遵循王震将军的部署,农垦部门慷慨地为八一农学院调配了十辆崭新的斯大林—100型拖拉机,师生们欢欣鼓舞,视之为校长赠予的新春佳礼中的瑰宝。不仅如此,王震还独具匠心地在校园内划定了一片区域作为大豆高产试验基地,他幽默地对学子们讲道:“你们若能让大豆产量逐年翻倍,从首年的百斤,次年二百斤,直至第四年达到四百斤,便是学成之时。”
1959年初春,中央政府决定对1958年增设的学府进行整改,众多学校因此陷入了存亡的紧要关头,若条件不达标,或将面临撤销的命运。在这危急之际,王震毅然扛起了重担,他坚决表态:“学校绝不能撤销,反而要全力以赴,将八一农学院打造成为农垦部直属的正规高等学府。我们不仅要建造一座卓越的教学楼,更要诚邀业内杰出的专家加盟。”
得益于王震的坚定支持,学校不仅得以存续,更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学校新增了三个院系及三个专业方向,并广泛吸纳人才,从五湖四海迎来了206名满怀憧憬的新学子。
1964年,出于多种复杂因素考量,王震无奈地选择了暂时告别他在农垦部的岗位。此后,八一农垦大学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更迭,依次变更为“东北农垦大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学府”、“黑龙江垦区大学”。
在1978年的炎炎夏日,7月份的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惊闻八一农垦大学更改校名的消息,顿时怒不可遏:“这校名绝不能动!谁擅自做主改的?分明是对‘八一’二字心怀不满。此事不妥,必须即刻恢复原名!”
得益于王震的执着努力,1978年金秋十月,学校再度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正式恢复了昔日荣耀的校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此次更名不仅标志着学校历史的延续,更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怀旧与自豪的情感风潮。师生们纷纷表示,这一名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奋斗记忆,将激励大家继续前行。
1993年,王震将军辞世后,其伴侣王季青女士仍旧心系八一农垦大学的成长与前行。1995年春日里的5月,王季青女士慷慨解囊,将王震将军的抚恤金与她个人的积蓄共计5万元赠予八一农大。与学校高层深入磋商后,他们一致决定:依托这笔善款,创立“王震教育科研奖励基金”,旨在表彰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中青年教师,以及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寒的学子。
1996年秋季的9月,王季青慷慨解囊,分两度向八一农大汇去了共计4万元的善款。她深情地表示:“我们深知学校资金拮据,虽力量绵薄,难以鼎力相助,但仍愿为王老生前呕心沥血创立的这所学府献上我们的绵薄之力。”
坚信王震将军的灵魂在天际遥望,目睹这两所高等学府持续蓬勃壮大,心中定会洋溢起无比的宽慰与喜悦!他必定会深感自豪,见证着这两所学府日新月异,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成就斐然。这迅猛的发展势头,无疑是对王震将军精神遗产的最好传承,他定能在天堂含笑九泉。两所大学的辉煌成就,仿佛是他心中不灭的火种,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令他倍感欣慰与骄傲。
